Alexa

中國踩剎車 台灣太陽能產業該怎麼辦?

中國踩剎車 台灣太陽能產業該怎麼辦?
撰文: 林宏文     分類:太陽能     圖檔來源:達志 日期:2018-06-06

六月一日,中國發布「關於 2018 年光伏(太陽能)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」,提出將「新投運的光伏電站標竿電價和分布式度電補貼均下調 5 分錢」。分析機構推估,受此新政影響,中國太陽能新裝機可能自去年的 53.06GW,下滑到 2018 年的 35GW 左右,將減少超過三成水準。

由於中國是全球太陽能最大市場,占全球比重超過一半,業者預期,隨著中國太陽能政策「急踩煞車」,短期恐將引發拋貨及跌價潮,近幾日也成為影響全球太陽能個股大跌的主因,台股中的茂迪、新日光、中美晶也都出現重挫。

 

觀察中國此刻為何緊縮太陽能補貼政策,原因可能有幾個,一個是中國過去長年進行補貼太陽能產業,但經常出現廠商申請補助項目與實際運作情況不符,因此中國官方此刻加強管制。

 

但另一個更可能的原因,則是美中貿易大戰,美方提出多項大陸需要積極改善之處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當的產業補貼及不公平競爭,太陽能正是這種兩國貿易大戰中補貼最嚴重的產物。

 

目前太陽能產能最大的國家就是中國,約占七、八成,台灣大約占不到兩成,但即使台灣前幾名的業者,規模都很難與中國相比。而且從十幾年前開始,中國大陸一直以政策主導太陽能產業,並且形成了一個全世界最奇怪的產業型態。

 

例如,一般來說,我們看到正常健康的產業,前五大廠市占率加起來通常可達到八、九成,但太陽能電池產業,前五大市占加起來只有三成,而且行業中的巨頭汰換得非常快,例如,若統計過去太陽能產業的前十大,其中有九家倒閉過,從大陸的無錫尚德,到德國的Q- cells、SolarWorld等,但有企業倒閉出局後,又有許多中國的新公司拿到補貼,前仆後繼地出現,所以產能一直供過於求,而且產業秩序無法建立。

 

此外,大陸許多太陽能公司不僅拿到政府補貼,虧損累累的企業也可以賺錢,更奇怪的是,中國的會計法則也完全與國際不同,別的國家以五年計算折舊攤提,但中國若停機不生產或虧損時,就可以不用攤提。在這種成本結構下,大陸太陽能產品即使被課徵三成反傾銷稅,成本還是比台灣公司低,也就不會很奇怪了。

 

這種奇特的產業現象,歸根究底,背後正是中國對掌握能源產業的極端心態,才會出現不計代價也要發展的產業政策。因此,中國的太陽能產業不需依循賺錢的資本主義法則,獲利不重要,資源投入是否有效也不必關心,只要能帶來市占率及就業率,國家與銀行就強力支持,這是典型中國社會主義的競爭模式,也難怪所有歐美日等企業全部舉雙手投降。

 

最奇特的是,在前十大中屹立不搖的加拿大阿特斯(Canadian Solar Inc.,NASDAQ:CSIQ)公司,這家公司創立於2001年,創辦人是畢業自北京清華大學的加拿大籍中國人翟曉鏵,他被大陸當局選為傑出成就的「千人計畫」成員,相當風光。

 

但是,這一家總部登記在加拿大安大略省、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,但實際落地在大陸蘇州的公司,充分運用大陸提供的各種優惠,表面上是加拿大公司,但其實用了所有中國的優勢條件,但當歐美進行反傾銷調查時,阿特拉斯有加拿大企業的保護,也不會被課徵重稅。

 

因此,美中貿易戰在打什麼?川普總統為何下手猛烈?其實打的正是這種用國家力量支持的不公平競爭,尤其是中國已進入全球前兩強,當然要遵守最簡單的公平貿易原則。

 

理解了太陽能產業這種不公平競爭的現況後,接下來就是台灣產業界如何應對的問題了。台灣該如何應對?老實說,跑了太陽能產業這麼多年,我很為台灣投入這個產業的朋友覺得不值得,大家努力了二十年,卻完全無法擺脫一個由國家機器支持、變形扭曲的龐然怪物,這場不公平的競賽,台灣註定是輸家,到頭來只是一場空。

 

所以,我只能很難過地說,台灣太陽能產業只有兩條路,一個是選擇退出,另一個是趕緊合併。

 

選擇退出是最好的路,因為這種不公平競爭由來已久,即使美中貿易也要耗費時日才有結果,更何況談判也不可能詳細規範到太陽能這種個別產業。因此,業界朋友不必再對這個行業有不切實際的幻想,人生苦短,還有太多美好事物可以追求,趕快趁著年輕,把苦悶的人才、有限的資金投人到更有前景的行業上。人生不會每次都贏,遇到這種野蠻對手,只能自認倒楣。

 

至於合併,則是我不斷在強調的重點,台灣需要整併的行業,太陽能絕對是頭號對象。儘管去年已有新日光、昱晶及昇陽科的三合一,但此刻台灣還有一大堆苦撐待變的公司,我覺得最好的情況還是加緊合併,最後併成一家,集合所有台灣的資源及人才,做最後一搏的生死戰。結局真的很悲慘,但是一個產業想跟一個國家對抗,大家可以想到更好的方法嗎?

基金名稱(幣別)
一周績效(%)